冷空氣來了一波又一波,氣溫也越來越低,在人們瑟瑟發抖的同時,京津冀及周邊的“2+26”城市的新一輪大氣污染攻堅治理也進入了白熱化階段。近日,由環境部牽頭,聯合發改委等15個部門聯合發布了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-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》(以下簡稱“方案”)。方案明確了京津冀及“2+26”城市2019年全面完成2019年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,協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。
相較于9月發布的征求意見稿,改善目標雖有所下降,但是仍然高于2018年。方案中提出將上述地區的PM2.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4%,重污染及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6%的目標。環境部發言人劉友賓指出:“可以說,重點區域秋冬季期間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嚴峻,已成為影響我國大氣環境質量的主要矛盾和突出短板。”
其中PM2.5一直是困擾中國的頭號污染物,據環境部近期發布的秋冬季節PM2.5監測數據顯示,秋冬季節的PM2.5平均濃度是其他季節的兩倍以上,重污染天數在全年中90%以上。此外,PM2.5的主要二次無機組分也由硫酸鹽變為硝酸鹽,成為了PM2.5爆發式增長的主要關鍵因素之一。
從以上的這些數據,我們不難看出,大氣治理有著長期性、艱難性、復雜性的顯著特點,從“大氣十條”到“藍天保衛戰”,我們從未停止過對藍天的向往,但是污染物排放大,企業“兩面派”的作風,以及傳統工業轉型難,都成為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治理難以攻克的難題。
據悉,當年秋冬大氣污染攻堅方案中的PM2.5濃度改善目標僅北京、濟寧、滄州和邯鄲4個城市完成。需要注意的是,對于2019年來說,厄爾尼諾的影響已經在全球呈現出現,并非只有局部的區域,全球氣候的響應也是越來越多,大氣環流明顯改變,這也給大氣污染物的擴散帶來了很大的不便。
同時,關注環保的小伙伴們都應該發現,近年各地出臺的大氣攻堅措施中,都將“控煤”放在了重要的地外,有些地區甚至單獨列出了相關要求。而在這次的方案中,也確定了在今年10月底之前,2+26”城市要完成散煤替代524萬戶。堅持綜合施策,強化部門合作,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開展柴油貨車、工業爐窯、揮發性有機物(VOCs)和揚塵專項治理行動。據行業專家分析,由于汽車排放總量中柴油車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分別占據了65%和99%,因此調整運輸結構將是大氣攻堅戰的下一個重點。
今年是藍天保衛戰行動的收官之年,這個秋冬季的大氣攻堅戰是否有顯著成效,將直接關系到治理目標能否實現,也正因此,2019年的任務更為艱巨,措施也更趨于理性。或許在全民的努力之下,強調差別化的精準治理可以將湛湛藍天帶回我們身邊。深圳市華誼環保以持久創新的技術,為祖國抹掉天空的灰,讓人們親近自然的綠。